關渡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休憩的自然生態園地。但對居住在這片土地的人來說,這裡卻是他們安生立命的家園。導演洪淳修用關懷的角度來介入這片土地生活點滴,試圖為這一群被遺忘的城市邊際人發聲,找出他們存在的困境與渴求的希望。在這一個非都市、非農鄉,也非漁村的地方,沒有都市的現代與繁華,卻承載著都市發展的污染與遺害。沒有農鄉漁村的偏遠單純,卻居住著一群純樸勤勉的農夫漁人。拍攝者嘗試從生活的參與,在地人的口述交談,以及媒體表面與現實景況的對照,來挖掘出他們長期以來受到忽略的無奈,以及對社會政治環境影響的無力對抗。
但是「邊際人」的觀點來自於族群或文化中的價值落差與位置錯落,此片除了對在地問題的參與及瞭解,以及民眾主觀的口述及詮釋外,並沒有其它更客觀的詮釋線索,也沒有跳脫當地人的看法、分析、蒐集與發現。除了對土地的情感與認同,這一群看起不像台北人的台北人,為何在種種現實與無奈的問題下,沒有讓他們因此而出走。在原鄉的認同外,他們是否還有著什麼樣的堅持。南部鄉下及漁村的人口外流問題,與此地的生存危機又有何差異?他們對於市政府的批判,言之鑿鑿。可是欠缺官方的說法例證,突顯事實是否過於主觀?如此的生存環境受到汙染與這樣被忽略的微弱聲音,是否有其它的區域例證能夠對照或證明。這一部記錄片讓我們看見問題,卻沒有為問題的解決留下線索或歸結。尤其是對馬英九市長的深刻批評,雖然不能解讀為政治詮釋,但是河口不只是台北市的一部份,更是過國家關渡生態園區的延伸,也是台灣這塊土地的一部份。羅馬不是一天所造成的,河口人的悲哀與辛酸,在這部片中看到的只有現在,找尋不到過去的痕跡與希望的未來。這片區域的慘澹並非只是馬市長的功過或市政府的怠政貽害,或許只能說是台灣政治社會發展下的犧牲者之一。河口人需要的也許不是抗爭賠償,或者期待另一個英明的市長當選,而是應該積極去發現轉型與自我的價值。這也才是紀錄片發現問題、引發省思的最重要目標。
洪淳修的《河口人》可說是繼《城市農民曆》後,對關渡這片土地人文關懷的第二部代表作。他承襲著前作中的生活參與模式,以及追尋問題的拍攝手法,將現實與被忽略的人事物重新曝光,是一部具有意義和反思功能的佳作。期待洪淳修能夠繼續發掘這片土地上更多值得分享的故事,在引導我們去認識與同情外,一起找到希望。
2006台北國際紀錄片雙年展
片長:62分鐘
彩色/紀錄片
字幕:中文
攝影:洪淳修、邵易謹、康家豪
影片相關聯繫:洪淳修0921967228 g920410@mail.tnnua.edu.tw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