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說,天底下哪有這種道理,自己引用自己寫過的文章,不能超過十一個字,否則就是抄襲,就是剽竊。
目前分類:社會與藝術史 (16)
- Feb 07 Wed 2007 17:06
自我剽竊
- Apr 09 Sun 2006 23:23
要知識分子而不是知識階層
- Oct 12 Wed 2005 20:05
九○年代台灣藝術環境速寫
九○年代的台灣藝術環境多元開放,在政治解放、經濟穩定及媒體資訊爆炸的時代中,使得現代的前衛藝術得以蓬勃的發展。而傳統的唯美藝術也沒有因此而消失,在回顧與檢視的關懷中,台灣美術用台灣意識與本土的在地思維,重新為自己在台灣與世界找尋了一條突破創新的道路。台灣前衛藝術的興起和發展,在九○年代因為歸國藝術家與美術館官方的支持,加以世界性展覽的能見度目光,使得社會及政府贊助與矚目的焦點增加,因此九○年代在台灣藝術的發展,可說是前衛藝術定位與新生的嶄新十年。
然而在藝術的發展上,長時間的文化活動是「結構」,中時段的文化發展是「局勢」、而短時段的文化發生是「事件」。在創作量與參與度上,九○年代的台灣藝術環境中,結構上仍是以傳統藝術與民俗工藝為文化不可分割的主體,而唯美藝術則在近代藝文發展中成為一種局勢,至於瞬間又短暫的前衛藝術則是一件又一件的精采事件。
- Sep 29 Thu 2005 01:29
憂鬱的藝評詩人─王白淵
- Sep 28 Wed 2005 01:51
台灣現代藝術的嚮導─李仲生
- Sep 07 Wed 2005 10:04
世紀末的震撼1999
當世紀末來臨,一切的話題都跟隨著生命的流逝而驚醒。1999給台灣的震撼教育,是一個慘痛的時局「921大地震」噩耗的降臨。那是一個臺灣人共同的血淚記憶,一段生命價值重新喚醒的回憶。1999年的藝文界,我們關心的話題更緊緊的與生命聯繫在一起。
1999年前期藝術的親民性格,展現在台灣的邀請而來外地古物展品。接連幾場來自中國大陸的古代文物展覽,把台灣的藝術氛圍帶入了一個古色古香的氣息。然而我們所最關注的焦點,當然還是關於藝術欣賞的本質的問題,省美館和藝術家一同合作出版「台灣美術評論全集」,將台灣的美術帶向一個從客觀介入的論述場域。不管是民間還是官方,針對藝術環境的努力都上了軌道的互相崢嶸呼吸。石瑞仁用「意亂情迷」代表台灣策展再次進軍威尼斯雙年展,國際大展的饗宴也紛紛接續來襲,台灣的天空依然感覺很國際。配合上本土台灣文化的復甦珍惜,台灣在國際和本土上的努力的確實值得我們一同驚歎不已。然而世紀末的地震慘劇,給予我們再一次的反省,原來藝術和現實還有多麼遙遠的距離,然而我們仍然在奮勇竭力,改制為國美館的原省美館,試圖用藝術來安撫每個稚嫩驚嚇到的心靈。這一年難以令人回顧與忘記,因為天災震撼到了所有人那受惶恐的靈魂和情緒,藝術與社會究竟該如何相對安處來沉澱心靈?這是1999年的所要接受的最難課題。
- Sep 06 Tue 2005 18:58
欣賞、新賞及心賞的1998
- Aug 25 Thu 2005 00:20
波濤下蠢動中的1997
- Aug 11 Thu 2005 16:18
主體爭議的失序年代1996
- Aug 09 Tue 2005 23:27
殞落與新生的1995
- Aug 09 Tue 2005 01:27
尋找定位的1994
- Aug 07 Sun 2005 21:09
如何欣賞藝術的1993
- Aug 05 Fri 2005 15:29
充滿希望與契機的1992
- Aug 04 Thu 2005 23:27
複雜豐富的1991
- Aug 04 Thu 2005 00:32
二十世紀末最後十年的開始─1990
- Aug 01 Mon 2005 23:30
回憶中的九○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