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對於關心台灣美術的人來說,1995年覺對是一個無法忘懷的年代。楊三郎與李石樵等大師的相繼辭世,台灣美術市場的降溫,我想都宣告了這一段熱烈喧鬧的時光終於開始步向冷靜的狀態了。而1995年最值得我們回顧的之處,就在於新生代藝術家在對藝術參與的努力下所塑造的願景及成績。所以回顧整理的累積,在1995年似乎也就併發出了新的活力了。
      威尼斯雙年展在各方努力下,1995年終於獲得了參與的肯定。台灣藝術的國際視野相對於過去,更邁進了一大步。而這次的參加不再只是個人的獲選,而是對台灣區域藝術發展肯定下的獲准參與。雖然在甄選和審議的階段或許因初次的籌備經驗,而無法盡善盡美的達到全面性的目標。但是這次的參與給予台灣未來在國際藝術展覽舞台上一個重要的參與機會與開始。新興的藝術家對當代藝術的熱情和希望在此也得到抒發的目標與接受肯定的鼓舞機會。本次參展的藝術家也藉此機會在是逢百年傳承紀念的威尼斯大展場域裡,呈現了台灣在傳統與當代之間的融合與新詮釋方式的努力。
     由於有了威尼斯雙年展的鼓舞,台灣的當代藝術發展開始有更多賦予肯定和重視的眼光與關注。而傳統藝術在本土精神的發揚下,也因為當代新思維的加入融合而不再一直有距離的被視為老舊與保守。發現台灣、找尋本土精神,不再只有回顧、紀錄與追尋,現在更增添了創造的活力。因此1995年威尼斯雙年展對台灣來說代表著是迎接新時代的來臨。
      此外,1995台灣另一項重要的大事就是,在故宮所舉辦的「羅浮宮珍藏名畫特展」,此展為台灣日後舉辦國際性大型展覽的開端。而此展對於日後大展經驗的累積也有著重要性的影響。例如,難得的大型展覽對台灣民眾的藝術教育推展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展方該如何利用這難得的機會去增加展覽所能引發的迴響和收穫。雙方合作過程中我方扮演著怎樣的策展角色和主導地位?展覽空間與場域和展覽所呈現的主題和方向及呼應方式為何?或許這些就是此大展當時所留下來,給未來後進在展演經驗時的思考價值。
      另外,關於女性議題的在1995年《藝術家》所引發的迴響和反應也是相當正面的,在相關學者提出的幾點思考中,筆者是非常認同的。例如,女性藝術並非別纇的區分而在於藉由『女性主義』的課題來找出更多的常被男性被忽略的思維角度。女性藝術並非是要對抗及抵制,而是補充與支援的整體藝術環境下的缺乏。藝術工作無性別之分,女性藝術的過分強調反而窄化的女性藝術參與的廣泛與能量及價值。女性藝術是為了提醒增進女性在社會與被關注地位的提升,而非只是為了瓜分區塊爭取曾經失去的種種。其實女性藝術、少數族群藝術及原始藝術等等的命題,都是為了更加廣泛的使藝術的視野開闊,豐富我們的創作和生活知識,絶不能畫地自限。
      最後筆者在1995年的回顧裡,提出一點看法。關於藝術與社會的關係。筆者認為藝術不能獨立於社會之外而存在是必然的,然而社會裡的政治或族群關係對藝術的影響並非從畫面的構圖和元素就能直接牽連引發的的,這樣的思維連結是相當危險的。對於藝術的創作而言,最難得也最私密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對藝術創作思維的不可測量與定義性。我們可以說一個藝術家的創作經歷受到時代的影響有所轉折或啟發,但是過分的連結畫面元素與結構和政治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反時失去了純然欣賞藝術時的幻想空間。如果藝術家要藉由藝術來直呈戰爭或社會問題,筆者認為這就屬於紀實報導的另一個層面了。事實上,我們很難由一幅抽象風景畫的豐富色彩和複雜結構,藉由想像畫家社會時代背景和個人經驗來導論到畫家在畫中強烈表達的情緒,諸如愛國精神與社會批判等等的愛恨情仇。藝術欣賞的評論是要客觀的提供所能掌握的正確資訊及可能,至於過分主觀肯定的價值評斷,除了個人的目的之外,就留給觀眾更多的想像空間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彩虹石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