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觀看、體驗與生活,對大部分人來說,只是每天都要過的平凡日子,但對來自本校造形藝術研究所的畢業校友侯怡亭來說,這看似理所當然的平凡一切卻是她源源不絕,發現與創作的靈感來源。
  以創作為業的專職藝術家侯怡亭,大部分的創作以數位媒材、錄像裝置及平面刺繡等作品為主,目前她正在台北伊通公園(台北市伊通街41號2,3樓)以「經驗視角」為題進行展出。由於從大學時代起就接受一系列的創作訓練培養,侯怡亭對於創作氛圍的感受已成為一種內化的生活經驗反應。打從研究所開始,她就積極在許多替代空間進行創作發表,因此在成為藝術家的過程中,除了創作本身,她也累積了許許多多的策展經驗和資源,所以在畢業後她才有機會接受畫廊的邀約成為一位以創作專職為業的藝術家。
  然而每一種工作或職業難免都會產生倦怠或瓶頸,但侯怡亭卻認為「成就感」是支撐她不斷創作下去的動力來源。她認為自己的創作一路走來並沒有太多的刻意,成為藝術家也並非是她最初的生涯規劃,反而是在順著生活經驗與知識吸收的過程中自然發生的。在侯怡亭的觀念裡,在投入藝術創作前的準備是很單純的,因為她認為從事藝術創作需要的只有「決心」,然後接下來就是讓生活與創作融為一體。有別於一般的工作行業中有上下班之分,身為一個藝術創作者要時時刻刻能享受在「生活即是創作,創作即是生活」的狀態當中,這樣才有可能透過生活經驗去觸動概念或想法,然後源源不絕的延伸到創作上。
  從侯怡亭的作品與創作論述中,可以感受到敏銳的觀察力和思辨能力,而這份自信,有許多來自於南藝求學時期的薰陶與涵養。不管是薛保瑕、顧世勇或是陳建北等諸位老師,除了言教及身教外,他們對侯怡亭最大的引導與示範作用,就在於身為一個藝術家的自詡與自律。尤其是以藝術創作為專職工作後,最基本的功課就是平時必須大量的閱讀與觀看作品,這樣才能夠看得見自己與別人的差異和距離。此外,南藝著重於思辯能力的培育方式,不僅使學生能透過許多開放性討論的機會,得到不受限的發揮、互動及回饋,更有助於接近當代思維,釐清自我脈絡與創作方向上的啟發。
  要在「生活即是創作,創作即是生活」的狀態中創作,絕非信手拈來,輕鬆寫意般的看似簡單。除了不斷的自我突破外,與觀眾之間的關係也常常是現代創作者難以忽略的重要課題。如何考量作品從創作的開始,一直到展示給觀眾之後的互動關係,這層層相關的聯結觀念及訓練是侯怡亭認為南藝未來應該多讓學生去加強培養的部份。因為不管是否從事藝術相關的工作,這樣的訓練都有助於提升思考能力和視野角度的準確性。
  此次在伊通公園的展出中,侯怡亭再度藉由不同的影像作品與呈現方式,試圖與觀眾討論在日常生活的經驗視角下,有關虛實之間的微妙關係與體會。雖然侯怡亭的作品一貫以來具有從自身經驗出發、媒體反思及虛實之間探討的思辨特色,但在關於未來的計畫中,侯怡亭仍不希望自己被定位在任何的形式上。她期許自己每年都能在作品的外在形式與內在思維上有所突破,也期許自己能夠透過作品與國外的藝術展館有更多的合作機會,讓自己的層次能夠再提升,也使更多人的不只看見她的作品,也能在她的作品中有所體驗和發現。

(編採/簡政展)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創作
    全站熱搜

    彩虹石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