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藝術家雜誌主編的張晴文,在工作上、在文筆中始終給帶給人知性與細膩的專業形象。除此之外,她也是一位策展人、媒體人與藝術評論者,在高度的壓力與各種角色扮演之間,她認為自己之所以能夠面對挑戰、維持規律,並常保熱情的主要因素來自於她「一直在做喜歡做的事」。
很多人會認為從事文字工作必先要有飽學的涵養與文筆,有時候甚至要具備上知天文下之地理的能力,如百科全書般的博學、靈巧與變通。然而,張晴文卻認為在具備專業能力之前,最大的關鍵應該是「主動、熱情與興趣。」在資訊爆炸、即時且多元的現代,很多人對興趣的熱情多半只是停留在片面的認識,對藝術工作、對文字創作,甚至是媒體行業的嚮往也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看得見的光鮮亮麗上。以過來人的身分,張晴文認為「認識自己,決定方向,全力衝刺」,才是熱情與興趣的表現。她坦言一路走自己很幸運,但幸運的背後絕對是付出過代價與努力的。
就讀成大中文系時期的張晴文,一直努力在找尋自己與文學創作的關係。本來對藝術領域全然無知的她,透過蕭瓊瑞教授的推薦,以及自己跨系選修「台灣美術史」和「藝術欣賞與評論」的課程,她決定了自己未來努力的方向,也因此她來到本校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以下簡稱史評所)就讀。回憶起在南藝的求學歲月,她記得那時是史評所修業學分要求最高的時代,但她為了補足並提升自己在藝術各領域的視野,畢業之前她共修習了創紀錄的76個學分。另外,寒暑假期間她也於課程安排之外,主動提出實習申請,前往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及雜誌社實習。四年的研究所生涯,她紮實而豐富的為自己的興趣與熱情奠定了基礎。
在與張晴文的訪談中,她一直提到「熱情」的重要性,因為在她的觀念中,成功沒有什麼是絕對必要的條件或過程,所有的歷練與要求都應該源自於自身對任何需要的自然渴求,就像人渴了會主動找水喝一樣。南藝就像一座大型的藝術村,擁有豐富又多元的藝術資源與人才,關鍵就在於找到點燃自己熱情的方式。當年與外所同學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曾經帶給她策展歷練的初體驗,與各所老師之間的溝通與學習,也為她敞開不同角度的互動關係,南藝師長們給她的身教與言教,至今仍是她效法的模範。
2012年一月剛剛從台灣藝術大學藝術與文化政策管理研究所博士班畢業的張晴文,目前面臨生涯的轉型階段。她總是在最忙碌的階段給自己最極限的挑戰,因為她心中那股對藝術熊熊燃燒的熱情,始終指引著她去做她想做,喜歡做及應該做的事。從事雜誌媒體工作多年,她擁有許多的經驗與體會,現在的她希望能轉換方向,在取得博士學位後將精力投身於單純的教育與評論工作,讓自己能夠換個角色,繼續在藝術領域中持續奉獻並擁抱熱情。
多年前藝評家葉玉靜女士曾經給了她一段鼓勵的話:「藝術與青春的遇合是很動人的,雖然在工作中難免會遇到很藝術和很不藝術的事情,但你一定要保持熱情與加油!」這段話至今仍深深令她感動與受用,因為只有全力投入過的人,才會懂得熱情的重要與可貴。面對困境,她體會到沒有天生的完美,更不可能總是期待人生的盡善盡美,如何用正面的態度去正面思考自己所擁有的,才有機會去擁抱興趣並保持熱情。
(編採/簡政展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