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對於台灣藝術史的論述中,王白淵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早期藝術評論家。王白淵出生於台灣彰化,是日據時代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也是台灣近代藝術環境轉變中的見證者。由於對於藝術的熱愛,王白淵在日據時代先後在師範學院及日本東京美術學校留學習畫。然而接受美術教後得到藝術創作自由思維的王白淵,在現實的環境下發現,藝術創作與現實呈現是那麼殘酷背道而馳,藝術的理念和突破往往只能在設定好的目標和規範中成長。身處殖民地的台灣藝術家們,筆畫寫生揚名帝展、台展,到頭來仍只是一種刻意的再現自然與拘禁下的殘喘掙扎。他哀愁失望的由對藝術沸騰的熱情,轉向到對政治社會運動的關心,企圖找尋台灣本體中的原鄉模型,為台灣的文化革命投身奉獻。然而,命運和時局的轉變令他的理想由希望轉向現實的破滅,甚至更使他身陷囹圄蒙上陰影。最終,他選擇回歸藝術之美的懷抱,用他的詩文和寫筆來為台灣的藝術和文化找尋屬於臺灣人的出口。
      概述王白淵是一件極為不容易的工作,因為王白淵的定位與爭議在歷史公論上始終未明。然而以藝術評論的觀點來看,筆者在此只想點出幾點他在時代脈絡中所體現的獨特觀點。針對早期台灣參與帝展和台展的藝術作品評論而言,王白淵提出觀點認為,台灣藝術家的成就仍大都只是在異族的文化圈中找尋自己成就,他們的繪畫創作仍擺脫不了文化入侵的僵固,更無法達到創作自由的完整性。因此,他把希望寄託於中國文化的根源和浩瀚。然而中華文化的根源和浩瀚在王白淵親往中國接觸過後,也並非如他想像般的崢嶸偉大,甚至足以抵制來自日本殖民下所灌輸的文化優勢。在中日戰爭結束後的二二八事件浪潮中,王白淵的左派自由思想與言論使他再次身陷囹圄,這使得他對祖國文化的原鄉夢徹底的破碎,他的論述和思維開始轉而用較保守和轉喻的方式來迂迴評論,企圖讓台灣在日本殖民統治結束後,能夠跟新的中國強勢文化統治達成接軌。然而這樣的努力終究是曲高和寡的幻想,強勢文化所造成的階級分配,在政治和藝術文化上仍是無法避免的。王白淵的自由左翼思想使他對階級和世俗普遍性的態度仍是思辯的,也因此他的藝評文章也偷偷流露著他對既定俗成規律的質疑與抗爭。儘管他沒有留下一個完整的藝術思想體系,然而台灣這塊土地始終是他奮鬥不懈的藝術原鄉。
      就一位在日據時代心繫祖國懷抱理想,而在台灣光復後夢想幻滅的文學藝術家來說,這樣的情緒失落無法言喻。王白淵是這樣一個時代矛盾下悲劇詩人,他用詩文般的筆觸來描繪他所觀看到藝術作品,用散文般的口吻來分析這些作品的形式與內涵。王白淵把他對於政治、民族與社會現實的關懷再次的流轉回到對藝術的體會與分享,用藝術的柔性基調來抒發他對台灣人民的情感。筆者無意於為王白淵先生下一個歷史定位,只希冀在於他所書寫的藝術評論中能獲取一些範例與經驗,為這位一生為台灣憂心的藝術詩人,留下個人觸動後的隨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彩虹石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