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於南藝大古物維護研究所的校友林永欽,不僅目前服務於國立故宮博物院擔任助理研究員,同時也是本校藝術史學系的專業兼任講師。翻開林永欽的修護經歷,不管是政府單位還是民間,計畫案還是個人委託,林永欽是一個擁有豐富經驗的優秀修護師,在業界也是一位值得信賴且頗具口碑的古物維護專家。然而謙遜的他,卻沒有因此而過度的驕傲或自滿,他始終認為自己只是在做自己該做與能做的事情,在獲得踏入故宮的機會後,他認為自己對於未來仍是一本初衷,只要遇到該做能做的事情,做就對了!
  也許是出自書香門第又來自鹿港的緣故,林永欽生來骨子裡就與傳統技藝和古物文化有著分不開的因緣。他坦言自己從來都不是一個愛讀書的孩子,但卻莫名地對父親的書法與文化藝術相關的事物一直感到興趣。迫於當時的社會時代背景與家人期許,他在五專畢業前始終沒有機會找到自己可以發揮的興趣。退伍後他北上到誠品書店及民間美術公司服務,這五到六年的時間裡雖然工作還算順遂,也沒有受到家人的壓力或工作上的巨大挫折,卻始終找尋不到自己真正的目標與熱情發揮之處。正在迷惘之際,他受到當時的老闆,也是名民間美術的創辦人呂秀蘭女士的影響,讓當時剛剛邁進三十歲的他開始決心去追尋一件可以經營一輩子的專業。
  離開台北返鄉回到鹿港之後,林永欽參與了傳藝中心所舉辦的「鹿港施鎮洋木雕傳習計畫」,他開始跟施鎮洋老師學習了三年半的木雕工藝,也開啟了後來與古物維護工作的不解之緣。林永欽在施鎮洋老師的眼中是一個專注執著且心無旁鶩的學生,一但是林永欽認定值得做的事,他必然堅持到底,並要求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最後。在這段習藝的歲月裡,他的心智與技術同時受到不停重複的焠鍊,除了一改他過去工作時虎頭蛇尾的習慣,也在喜愛的木雕工藝中找到延續的熱情。
  2000年時,林永欽在施老師的建議下前來報考當時還在草創時期的古物維護研究所,他以自己的專業技術、熱情與個人特質,受到當時的外籍老師威墨林(Antoine M.Wilmering)教授所賞識,也因此開始了他正式踏上古物維護之路。回想求學期間的辛苦點滴,他感謝啟蒙老師威墨林教授的因材施教,讓他能夠在自己的專長與興趣領域上得到最大的發揮;受魏理(Ulrich Weilhammer)老師的影響,讓他在古物修復的知識體系上得到亦師亦友的支持;承林春美老師的主動推薦,讓他能前往德國開拓西方專業的視野與氣度。
  訪談的過程中,林永欽對德國實習的經驗印象深刻,他認為實習是對所學的一種印證,而國內與對岸目前仍普遍缺乏完善的古物修護實習機制。相對於國外,他置身於當地之後才明白古物維護不僅僅是一門學科與技術,更是一種整體的氣度和涵養。修護大都是從溝通開始的,有良好的溝通才可能有達成最好的修護共識。修護的精神就在於精準,細心、耐心與邏輯能力的培養,是林永欽認為能夠精準達成古物修護任務的必要條件。朝三暮四,心猿意馬的狀態反而無法讓人專注於所執著的事物。
  探詢林永欽的這些年來為什麼能始終熱情於從事古物修護工作的原因,他只簡單直率的說:「做就對了!」想的再多還不如去做,做了就明白了。然而在這樣的坦然與直率背後,林永欽並不是踩著冒險的步伐前進的,而是在紮實的基礎與主動的自律下,才能支撐他這一路走來的堅持與熱情。林永欽認為,所謂的專業應該建立在對所長的專精致力上,人的精力有限,全才必然不能專才。要專業專精就要耐得住性子,忍受得住磨練過程中的枯燥乏味,從最基礎做起,就像雕刻的功夫得要從磨刀子開始一樣,要心無旁鶩的反覆堅持下去,做就對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彩虹石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