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台北舉辦「周流‧複歌」個人最新作品展的徐永旭,是本校應用藝術研究所陶藝組的傑出畢業校友。努力、堅持、灑脫與謙遜,是徐永旭帶給週遭朋友最直接的印象,他不妥協、實驗性、反思性及持續性的創作特質,使他總是能更帶給觀眾一些不同的視覺驚艷與感受。雖然徐永旭與藝術創作的關係並非一開始就從陶土這項媒材開始,從事陶藝創作前,他曾經是一位專業的古箏演奏家。然而從一九八○年代末期,直到報考進入南藝攻讀碩士學位之前,徐永旭的陶藝創作之路從自我摸索到逐漸突破,進而邁向成熟的創作階段,他已然在陶藝界有一番成績與知名度了。但中年之後報考進入南藝就讀對他而言,卻是另一種層次界的再提升。
  2006年(研究所三年級)可說是徐永旭近年來創作的一個關鍵分水嶺,這一時期的徐永旭,開闢了一條屬於自己的創作詮釋方式,他試著更大膽的擺脫既定形式的創作侷限,開始在陶土這項媒材上,利用創作這個動作,去嘗試表現一種存在與紀錄的過程。徐永旭這種獨特的美學觀點,不僅使他的作品近年來屢屢在國內外獲得獎項與肯定,也將土的創作帶入了一條新的道路,讓陶超越了陶的限制,形成了一種融合造型、行為表演與觀念的藝術創作。
  從事藝術創作,徐永旭認為觀念和想法的引導才是一切的根源,因為有觀念和想法自然就會引領創作者去嘗試,去找尋答案,去歸根究底,去自我奠定技術能力的基石。在南藝就讀時,他認為最大的收穫便是觀念與態度的啟發,這也是南藝學風最引人入勝之處,不管是整體的氛圍、自由的環境、同儕的互動或是師長的交流,這個階段的學習與研究帶給他沉澱與昇華的良好契機。在徐永續近年來的創作中可以觀察到,對於個人極限的挑戰,一直是他最專注與精研的自我磨練及考驗,而指導教授張清淵老師在材質上的處理態度,則是啟發他進一步嘗試與突破的良好典範。除了技術層面的突破外,徐永旭與南藝各個系所老師們的觀念交流,也是提升他個人心理素質的重要因素,不管是對自我作品的反思與抽離,亦或在問題引導上的組織與架構,都是他嚴謹而持續邁進的重要參考與助力。
  徐永旭是一個面對創作既專注又堅持的藝術家,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規律刻苦的持續創作,彷彿是在依循一股律動、凝聚一種氣韻般,一直朝向身體的極限冒險。在創作上他願意嘗試任何的可能,卻也堅持絕不因市場影響而改變創作方向。面對後輩他從不倚老賣老,面對學習他總是認真而謙卑,面對批評他始終虛心接受、耐心傾聽,因為任何的意見與看法都源自於他那一雙手所創作出來的作品之上,他的作品已然說明了一切,紀錄的一切,表現了一切,從重複和堆積的動作中,不僅忠實準確地詮釋出材質所能傳達的本質,也在延續中展現紋理脈絡與氣韻的流動,以及種種思緒的繁衍狀態。誠如他所說:「在不斷重複與高度精神壓力下,他始終在追求極限的那條界線,而作品即是整個過程的紀錄,當作品完成並展示的那一刻,他也就暫時跳出來成為第一個純粹的觀者,面對作品也檢視自我。」

(編採/簡政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彩虹石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